阅读·分享·致知

观影有感:《澳门美高梅》

来源:澳门美高梅发布者:徐康发布时间:2024-07-02浏览次数:10


导演:汤姆·提克威 / 拉娜·沃卓斯基 / 莉莉·沃卓斯基


豆瓣评分:8.1


观影人:金闻


《澳门美高梅》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,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,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,不知从何说起。

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。如何还原原作新颖精巧的结构,完整地传达文本并不那么浅显的涵义,是这部电影,同时也是所有文学作品影像化面临的最大挑战。在拍摄之前很多人就质疑电影能否传达原作的精髓,上映之后也如预期般引来诸多恶评,遭到一众媒体的口诛笔伐,认为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是错误的。但我仍然赞同原作者大卫·米切尔的看法:电影就是电影,为何要用小说的标准来衡量?有些东西适合去电影院看,但是也不妨同时再阅读小说。两者是要给观众不同的选择,而不是消灭另一个。

人们常以批判苛刻的态度来谈论文学的影像化改编,认为电影和电视的兴起,稀释了文学的细腻精微之处,鲜能传达原著的精髓。在西方的哲学语义中,形象与看相对应,语言与阅读相对应,前者又与感性相对应,后者与理性相对应。“看”作为一种“主观视角”把握世界的方式,始终被钉在语言这种理性的方式之下。

相反,影像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视觉文化的主导,是对语言文化模式的抛弃和断裂。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语言和形象所构成,视觉化不能够取代语言性的话语。

流水线式的“好莱坞大片”在很多时候成为“电影艺术”的反义词,对不少人来说,“好莱坞”代表了“快餐”“速食”和“浮躁”。虽然在资本的催动下产生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商业片,与此同时却也不乏佳作。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,好莱坞风格的流行主义,反向催化了小众的原著达到一个文化传播的新广度。

影像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媒介方式,其出现也是必然的。从纸上文本朝影像化发展,艺术的本质没有变化,只是媒介的性质和艺术的承载体的创新。

不仅是从文字到影像化,艺术承载体的创新,《澳门美高梅》在结构和叙事的方式上相较其他电影进行了创新。影片没有遵循小说的结构,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,如散落一地的拼图般,在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中由观众拼凑到一起。一些原作中较为隐晦的想法和意图,比如轮回的思想,也随着影像化变得更为直观。

尽管如此,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还是显得很与众不同,这种不同也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。如一开始所说,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,结构奇怪,内容晦涩。但是只要认真看,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,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,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,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,毫不突兀,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。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,恰好契合《澳门美高梅》的暗线。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,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,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。

小说中要讲的问题,电影基本都涵盖了,并且因为电影是汤姆·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姐弟(现在应该称为姐妹)的作品,所以较之原作肯定会有他们的新东西。至于电影结构奇怪,内容晦涩,不妨反问为何所有的电影都应该按步就班,简单明了。不管是电影外部技术方面还是本身技法方面,创新总会引来质疑。但,一成不变的线性叙事一统江湖后又有什么意思呢?

因为不走寻常路,在诞生初期饱受诟病的电影亦不在少数,在同一类型的科幻片里就有《澳门美高梅》和《澳门美高梅》。时间终究给了它们公正的评价,如今早已成为经典,而同时期备受媒体赞誉的诸多电影早已埋没在时代的洪流里。

因而,我相信这部电影是一部能够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。

返回原图
/